年仅11岁的孩子边读书边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
3月中旬,身赴云南,上山家访。
小祥今年11岁了,爸爸在他三岁的时候去世,母亲前些年身患重病导致全身瘫痪。
11岁的小祥用羸弱的肩膀扛起这个家的重担......
当我们工作人员走进他家的时候,小祥缩在角落里一声不吭,搓着手。
小祥的手表面的皮肤已经龟裂得好似老人的手一般。
黝黑的双手可以看出他必定是经常劳作的,指甲里的黑泥和皮肤之间的裂开处都满是污垢,不是他不讲卫生,实在是他顾不上自己。他除了学习,做农活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
我走上前看看卧病在床的母亲,一进房间就有股异味。妈妈的手和脚有一层很厚的污渍泥土,床上摆满了杂物,帮着她翻了个身,发现身底下全是泥土和碎渣。被子、衣服、床单、插线板,都堆积在床上。盖的那床毯子,肉眼可见固着的灰尘已经让原本的毛细变的很硬。
我尝试着和她交流,但是发现他们是傈僳族听不懂我说的话。我们叫来一个当地会说普通话的女孩做翻译,我问她:“小祥上学的时候谁给你做饭吃”?她说:“不吃饭,不饿”。
小祥平均每2天从学校回来一次。给妈妈准备好饭菜,把家禽喂了,打理完家里的几亩地再回去上学。老师跟我们说,小祥因为要经常请假回家照顾妈妈,知识点脱节,很难跟上学习进度,成绩越来越差了。尤其是到收庄稼的季节,他都没有办法上学,要回家收苞米。在地里从早忙到晚,再累也要自己做饭,晚上要帮母亲翻身,喂饭。
我看了这个瘦弱的小男孩,仿佛上面所阐述的本应该跟他毫无关系,可是他却成为了故事中的男主。我走过去抱住他,对他说:你好棒!他开始没有说话,然后红了眼,手搓的越来越快,嘴巴微微颤抖。总觉得他有什么话想说,但一直没说出口。最后他实在没忍住趴在我的腿上抽泣着说了一句:我太累了!
他哭的“像个孩子”,但说话的隐忍又像是濒临崩溃的大人
眼泪再一次绷不住......
我像哄孩子一样,把他抱在怀里转了几圈。他眼角的眼泪还没干,又哈哈大笑起来。
不,我好像错了
他不是像孩子,他就是个孩子!
后来我们把他送回了学校,走在回学校的山路上,老师跟我们介绍说,这条山路是国家这两年给铺的。没铺之前学生走路上学要5-6个小时,现在只要1个多小时就到了。
一上午悲伤的情绪在这一刻缓解了好多,
何其恩典,何其荣耀。我们生在中国,即使在大山的隐秘处,都不被国家所遗忘。或许一座山上只有一两户人家,国家也因着他们整修了整座山路。
姚贝娜的歌词中说到:天耀中华,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
国家之复兴,民族之伟大!正是在这一条条山间弯延的水泥路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即使小祥的家住在山顶,但这从山角通往山顶的路,更通向他的心里。他知道自己被国家关注着,被社会所关爱着,他知道这个家还不是只有他一个人。
他知道有更多双手在拖住这个家!
2017年华衣助学助教基金会发起“结对成长”项目,各乡镇中心学校筛选出各乡镇单亲、孤儿、家庭变故等原因导致上学困难的学生,确定贫困等级,制定补助标准。解决因贫困而影响学习的问题。不同年级、不同贫困等级学生每学年需被资助1000-1600元不等。
华衣基金会负责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爱心结对人士,从经济、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对困境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自2017 年至今,华衣基金会“结对成长”项目平均每年资助280人。
小祥在我们的帮助下,顺利的找到了资助人。但是还有很多在困境中的孩子,还没有得到资助。我相信只要有需要帮助的孩子,大家都会伸出同胞的手,献出一份爱,多出一份力!我们成年人对这个社会的价值就是让孩子像孩子,让老人像老人。各就其位,各司其职。
当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归属到自己的位置,
这就是个健康、有爱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