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老师日记 | 在每一个平凡普通的日子里共同成长
发表日期:2022-03-25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四年的时间即将逝去,想想陪孩子们度过的这些时光,累并快乐着,忙并收获着。在此特别感谢南京华衣助学助教基金会对山区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给他们一个“临时妈妈”,能够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妈妈般的爱。

冬天到了,他们有棉衣、棉裤和棉鞋穿,暖暖地坐在教室里学习,每天都会有老师加班加点地辅导他们,在生活中,生活老师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期盼他们有一天飞出大山,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孩子们每天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就是和生活老师们在一起学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记得他们刚刚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就像刚断奶的孩子一样,各方面都不适应,来到陌生的环境,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语言不通更是阻碍孩子们交流沟通的难题,作为生活老师的我只能更耐心地为孩子们排忧解难,让孩子们慢慢适应学校的生活环境,一直陪伴和疏导他们,这样他们就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

解决语言问题的同时,我在学校里还要开展活动,要给他们讲生活知识,要给他们上养成教育课,大人们看似很简单的小事,放到孩子们身上就是难事。你看有的孩子把被子一脚蹬开就走,脸也是想洗就洗,不想洗或者洗成花猫了也无所谓地跑开。

有的从更偏远地方来的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就没洗过几次脸,洗澡更是不明白,甚至有个别孩子连香皂、毛巾、洗衣粉、牙膏、牙刷都没见过,更别说怎么使用了。我想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不敢信,也不会相信,当今这个时代怎么可能有?但是恰恰来自深山丛林的他们就是这样的状态。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生活在大山里,与世隔绝着。山与山看似一步之遥,但走过了才知路途的遥远。恰巧我们这里三分之一的孩子就是从深山丛林里徒步而来,所以我得用更多的精力和耐心来照顾他们,教育他们,指导他们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洗脸、洗脚、洗澡、刷牙、使用洗衣粉、香皂,慢慢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这些孩子当中,有一个叫小清的小男孩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是从距离我们学校最远的一个地方,也可以说是来自原始部落里的。开学第一天,他的发型就是焦点,那是他家里人拿剪刀给他理的发,就像耗子啃了的马铃薯一样,难以言表。更令人诧异的是,他可能是从出生时候就没洗过头发,头上就像粘满黑泥一样,一块连着一块,不忍直视。我烧好一锅水准备给他洗头。并且找来一个他们同村的高年级学生来做翻译,水刚把头发弄湿他就跑了,同伴怎么劝说他都无动于衷,哭天喊地,就是不愿意洗。洗一次头发他要跑好几回,让我绞尽脑汁。

刚开始头发湿了就跑,后来把洗发水搓洗到头上他又跑了,每次都得让同伴把他叫回来,给他洗头发都得洗一个多小时。这样洗了大半学期了,他头上的黑泥巴才洗干净,黑泥巴下面的头发也是一块一块地没长全,看着很让人心疼。又经过一个学期,他才配合着洗头洗脸洗澡,现在还会跟同学们一起洗衣服了。每每看到这些进步,就觉得我们老师和同伴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小清刚来的时候除了洗漱问题,米饭也不会吃也是让人伤透脑筋。中午吃饭时间,我打饭给他,他只是摇头,饭也不接,嘴里念叨着什么,我们一个人也听不懂,然后找了一位和他同村的同学做翻译,才知道原来是他不熟悉吃米饭。这可把学校的老师们整懵了,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办法,把马铃薯蒸给他吃,这应该比较符合他的口味,他果然接了过去,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还给了我一个微笑。

从这之后学校的厨房蒸饭机里总要给他准备着两个马铃薯。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他看着同伴们吃米饭,他自己才开始慢慢地学着吃起来。我很害怕孩子们在学校吃东西不适应,怕他们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万一生病了怎么办。小清家离学校非常远,家里没有电话、手机之类的,翻山越岭30多公里,也通知不到家长。庆幸的是他终于会吃点米饭了,这也算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了。

仔细了解之后,小清家离集市太遥远,家里经济困难没有养马,吃米饭就得靠人背,所以他们就吃自己种的一点玉米和马铃薯。他们在家吃玉米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苞谷饭。现在好啦,小清适应了学校生活,吃饭也厉害了,能吃好几碗,他现在是我们学校出了名的“大粮王”。随着国家扶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小清的村里也修上了路,家也得到了国家的帮扶,日子正在一天天地变好。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我和孩子们也在这样一个个平凡普通的每一天里共同成长。孩子们的点点滴滴进步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也愿成为孩子们的第一位生活启蒙老师,尽我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讲卫生、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生活老师,我希望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能为家乡的孩子们尽微薄之力,让他们朝阳而生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