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选自“南雁行”公众号
早晨出发时天已放晴,
除了山路上的碎石,
全然看不出凌晨时的雨暴雷鸣。
路旁的山中云雾缭绕,阳光透过树间,是个好天气。
我们一行人在岔路口分道扬镳,一部分去了米厘,我们则前往上喇嘛。路上听了那里的简单介绍,是个贫穷而且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村子。
路上的景致与昨天别无二致,山、树、山泉、金沙江、黑山羊,偶尔可见采菌子的人和放羊的孩子。
今天走访的孩子都很喜欢看故事书,现在我想和你们说说她们的故事。
❂ “我想当服装设计师”
小金开学上六年级,平时住在学校。单亲家庭,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已经嫁出去的姐姐。
家里的房子是木头的,木头之间缝隙很大,防风挡雨都有问题。做饭的地方略微宽敞,但睡觉的地方只有小小的一间,只够放一张仅能容纳一人的床和一台妈妈织布的机子。
小金家建在金沙江旁
“你和妈妈、弟弟三个人睡一张床,挤不挤?”
“不挤。”
“你几岁开始帮家里去打水?”
“六岁。”
“家里的饭好吃还是学校的饭好吃?”
“都好吃。”
“学校里的书你看了多少了?”
“大概三十多本。”
“你以后想做什么?”
“我想当服装设计师,想自己设计出好看的衣服。”
“你打算读完初中去上和服装设计有关的职业学校,还是读普通高中再去大学?”
“上职业学校。”
. . . . . .
小金和我们聊天时,真诚、流畅、不甚拘谨,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司机师傅忍不住说,这个孩子太可怜了。而这个惹人心疼的孩子,其实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对自己的将来有相对明确规划的孩子。
下午因为公路中断,我们一行沿着遍布碎石的公路步行了约40分钟,在峡谷边又发现了另一个故事。
小珍今年13岁,是一个笑起来很漂亮的姑娘。她已经辍学半年了,在这期间,校长老师多次到她们家劝说,均无果。
我们到他们家后,等了很久,听小珍妈妈说,她在下面放羊。看情形,似乎是为了躲着我们不肯回家的样子。
终于等到她愿意见我们,聊天过程中,却也常常是双手交握,保持沉默,或者只是简单的“是”和“不是”。
小珍和家人
“你为什么不想去上学?”
(沉默)
“你喜欢放羊吗?”
“是。”
“你知道一只羊能卖多少钱吗?”
“准备一直放羊吗?”
“不是。”
“那你之后想做什么?”
(沉默)
“开学回学校再试一两个月好不好?”
(摇头)
我们最终也没有弄明白,一个喜欢语文、音乐、美术、体育课,而且成绩也不算差的受资助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她如此排斥学校。即使知道妈妈支持自己学习,知道六年级将要换到更大的一贯制学校学习,也不愿再去学校尝试。
这个村庄其实有一些前现代性的意味,不够注重精耕细作,不甚在意作物的买卖赚钱,没有什么竞争的感觉。早晨十点多吃早饭,午饭可能到了三点钟左右,晚上九点天黑了,人们从外面干活回家,给灶炉烧火,喝点酒,到有了醉意后,开始准备晚饭。饭吃好了,酒喝好了,可能就将近十二点钟,睡觉后又是相似的一天。
听起来会不会觉得有返朴归真的喜悦,或者好像与老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那么既然这样,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好,什么是不好?我们觉得他们应该好好学习,应该上小学、初中,争取上高中,甚至是大学,以此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可是他们也许会想,我的祖祖辈辈都这样生活,我现在的邻居、村民都是这样的生活;我的玉米不得精心照料,也够我一家吃;我养养羊、喂喂猪和鸡,也可以维持生计;姑娘十几岁处对象,一起住了两三年,有了孩子再结婚,也不影响生活。我觉得原来就很好,我为什么要改变?
可是,就算他们真的可以不去学习、维持原状,又能维持多久?强文化对于弱文化的攻势,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从来就不曾留情。
上喇嘛,虽交通不便,但终不是真正可以与世隔绝,桃花源尚有捕鱼人误入,况且这里离丽江只有一山之隔。主动顺应文明的发展,而不是被动被裹挟前行,才是弱文化保护自身的良策。
而对于这些孩子,我希望他们能真真切切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发掘自己心底的憧憬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