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润物细无声
发表日期:2017-08-23

文章选自“南雁行”公众号

遇见|润物细无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滴;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在这崇山峻岭中,一个个纯真懵懂的孩童遇见的,便是他们的老师。而老师遇见了学生,就有了选择,有了陪伴,更有了思索。

今天是调研的第三天。和昨日一样,经历了一夜的大雨滂沱,本就湿滑难行的山路更显曲折和颠簸。

两天的入户调研,我们不停地在重复着一件事,遇见。遇见手臂骨裂仍然天真烂漫的孩子,你会感叹生命的坎坷与顽强;遇见高坡之上沉默寡言的牛娃,你会珍视身边的付出与伴随;遇见家徒四壁却还执意辍学的少年,你会思索人生的格局与选择……所以说,遇见是无色的,但是它分明又有着最丰富的生命色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滴;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在这崇山峻岭中,一个个纯真懵懂的孩童遇见的,便是他们的老师。

(校长与受访的孩子在一起)

而老师遇见了学生,就有了选择,有了陪伴,更有了思索。

-选择,独一无二的风景-

去米厘村调研时,小熊老师和他的男朋友一起为我们带路引见。小熊老师是普米族人,眉清目秀,天生丽质。

(美丽的小熊老师和她所在的学校)

像现在村子里的很多孩子一样,小熊老师也曾是放羊娃。从上小学开始,她就已经自己徒步上学,而烧火做饭,放羊割草等劳动更是反复操练,愈发娴熟。一边是越发繁重的课业负担,一边是不曾减轻的缠身农活,小熊老师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在五年前,小熊老师如愿考上了大学,就读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之后,小熊老师斟酌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在条件更好的县城教书,参加了从业考试,再次回到了米厘村。问及原因,小熊老师认真地想了好一会儿,回答我说:“没啥原因,就是舍不得这里的那些孩子。”

(小熊老师劝说辍学孩子返校读书)

于是,带着爱和善良,小熊老师回来了。她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两个年级,两种课程,三十多个孩子,小熊老师硬是凭借着自己的强大的进取心和亲和力胜任了这份实属不易的工作。谈到工作中的困难和负担,小熊老师反而笑得很灿烂:“辛苦当然是很辛苦啦,但是你知道吗,孩子们都特别喜欢我。他们也很争气的,这学期我教出了三个第一名,一个第二名(考试科目共四科)呢!”说到这里,小熊老师显得格外的骄傲与自豪。

“我觉得孩子们就是我的朋友,除了学校里的学生,我的两个当年的初中同学还把他们的女儿也送到我这里,我每天都跟他们一起玩,给他们盖被子,哄他们睡觉,连衣服都是我洗的呢。你猜怎么着,现在他们都不愿意跟自己妈妈睡觉了,天天吵着嚷着跟我睡……”本应该辛酸痛苦的经历在小熊老师看来,却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与小熊老师在米厘小学前合影留念)

从小熊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别样的选择。其实,选择就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陪伴,温暖而有力-

在与松坪乡老师们对话的过程中,有一点被反复提及:视野。囿于崇山峻岭的阻挡和拮据紧张的收入,大山里的孩子们失去了与外面世界的联络。纵然有老师,有亲人,有朋友,可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乎与世隔绝的他们仍然是孤独的。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他们中的很多人连丽江都没有去过,更不用说大山外的南京了。令人语塞的是,每次的自我介绍都会因为孩子们不知道南京在哪里而尴尬收场。这一点,老师们感同身受。“因为他们没有见过那些高楼大厦,不知道那些大城市究竟有多好,所以他们产生不了很强的上进心和进取意识,成绩也就自然不会很出色。”受访者李老师如是说。

(与老师们交流教育现状)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学水平这一方面,华衣基金会已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组织抽调各地区中小学老师赴南京参观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如果可以通过这一活动看到世界之大,发展之速,他们就可以通过口耳相传告诉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从而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除了老师的教诲与引导,同龄人的沟通与陪伴也十分重要。作为朋辈,他们可以以相似的视角分享更为真实,更加生动的体验。同时,采用朋辈带动的方式可以改善山区孩子的自卑心理,这对他们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点考虑,我们提出了大学生或同龄中小学生一对一帮扶的构想。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不仅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更为他们原本孤单寂寞的成长注入希望的源泉。

陪伴既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力量。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温暖的习惯。同样,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然而,每一个大胆构想的提出,都必须配之以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落到实处的评估机制。作为旨在探索社会公益力量介入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帮扶的有效模式的南雁行团队,我们依然在路上。

-反思,缺失与薄弱-

除了进一步了解到当地师生对助学助教的需求状况以及对华衣基金会目前实施的助学助教内容的反馈与评价之外,在与老师访谈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造成永胜县松坪乡教育质量相对落后的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与其监护方式有着直接关联。同监护方式相对应,当地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单亲教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以及上代教育家庭。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然而,这里的孩子却处于“家庭教育真空”的状态,这对其社会化进程会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儿童生活生存技能的养成,还会妨碍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化进程,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其价值体系的扭曲和角色行为的偏差与冲突。

对于永胜县松坪乡乃至其他相似地区而言,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逐步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像永胜县松坪乡这样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多位老师的介绍中我们得知,当地农村中学的师资现状主要表现为:教师数量严重缺乏、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教师待遇偏低、工作繁重。而此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当地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学校管理水平有限等方面。

(每月一次的华衣基金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道阻且长,永胜县松坪乡教育落后背后隐藏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师资力量的不足仍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遇见是一种心情,遇见也是一种决定。遇见,让我们在茫茫人海得以留住最美的瞬间。正如每一位坚守在松坪乡的老师们一样,美丽善良的人性是不是浮夸,更不是靠虚伪来点缀。而具备了它本质的内涵,我们就拥有了真实的自我。感叹遇见的美好,让我们更加珍惜在生命季节变换里的每一次邂逅。

每一次的遇见,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或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