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选自“南雁行”公众号
随着丽江的空气逐渐融入我们的血液,
“南雁行”团队在当地的调研工作
也开始接近尾声。
由于丽江特殊的地形,我们已经适应这里夜晚大雨、白天放晴的天气,在一场暴雨过后,我们又出发了。
按照计划,这次我们将前往树底及岩头村共五名学生家中开展入户调研。车行进约半小时后,我们接到前方道路出现滑坡的通知。
对于雨后出现滑坡,当地人早已习以为常,我们继续前进,同时等待道路抢通。但滑坡的规模远超我们的预期,同时它也阻断了我们与江对岸树底和岩头村的联系,我们一行被迫止步金沙江畔。
江面上为树底大桥
中午,我们在镇上遇见了树底小学的校长及其夫人,通过他们的描述,我们大致了解了江对岸树底小学的基本情况。
与之前我们去过的其他小学相似,树底小学的学生全部住校,老师除了日常教学还要负责照顾各个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通过国家补贴配有营养餐,学生上学基本不用额外的费用,孩子们也愿意到学校上学。政府及民间组织采取措施,对当地教育进行了有效介入,我们似乎看见了一座充满希望与生机的乡村小学。
但树底小学全校仅有7名教师,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教师工资必须由中央财政拨款才能正常发放。学生家居住分散,甚至是一座山一家人,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他们日常联系极少。
由于地势险峻,为保证安全,部分路段孩子们需要手拉着手通过。树底虽然属于丽江市的行政管辖,但孩子们多数都从未去过丽江市区,经济的困窘与交通的不便更进一步阻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丽宁十八弯”
最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树底小学全校仅37名学生,部分年级学生人数甚至是个位数。“本来应该有100多人的”,校长夫人说道。由于当地条件艰苦,经济困难,树底的男性青年婚姻都受到了影响,教育适龄儿童的人数也因此大幅减少。
与此同时,许多人离开了树底就不愿意再回来,人口外流现象也很严重。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与物质待遇似乎是人的本能,但对于像树底这样的地区来说,人口迁出带来的却是经济的衰落,文化的贫瘠。
直到最后,我们也未能进入树底和岩头村,华衣基金会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的条件比我们之前去过的地方都要恶劣。我们之前还在脑海中构想即将面对的艰辛,但一次滑坡就已经向我们证明了现实的严峻,也因为这次意外,我们的入户调研工作提前结束。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的受访对象主要为傈僳族,在紧张的调研工作进行的同时,我们也开始逐渐认识这个少数民族:
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绝大部分人居住在怒江两岸的山上。据当地人介绍,依据海拔的高低,可以大致了解当地民族的分布。其中平原地区为汉族,海拔稍高的地方为普米族,而到海拔上千米的山区才是傈僳族人的聚居区,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每次都要沿着盘山公路驱车几十公里才能到达目的地。
汉族人口聚居的三川镇
山里的孩子眼神清澈,性格淳朴,家长们也热情友好。但在山清水秀之外,却是闭塞以及经济与平原地区的巨大差距。当地曾组织过人口搬迁,但许多人却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又再次回到山区,肉体的迁移是通常是简单迅速的,但思想观念的变迁却要历经几代人。
由于特殊的气候与地形,当地的传统建筑是人畜共同居住,一些条件稍好的家庭则盖起了砖瓦房。高海拔催生了傈僳族独特的火塘文化,火塘配备三脚架,方便煮饭烤火,到晚上,全家则围火塘而睡,火塘内终年生火。
江边劳作的一家
在当地,粮食只能种在很陡的山坡上,没有平坝,只有在江两岸稍平的地方才能开梯田,种植水稻。山地则栽种着包谷、荞麦等农作物。在环境恶劣的山区,傈僳族人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他们热爱生活,对自然怀有虔诚的敬畏之心,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处。
傈僳族人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为保护傈僳族传统文化,丽江傈僳文化研究会正与当地中小学合作,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傈僳族的民族文化在下一代中的继承发展创造条件。而在这次调研的途中,我们也有幸遇见了傈僳族著名民间表演艺术家阿石才。
实践团队成员与阿石才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阿石才历经贫困、病痛和家庭的多次变故,四处漂泊。但他始终热爱傈僳族的民间音乐和歌舞,曾走遍三江流域拜师学艺,也曾到达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傈僳族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傈僳族人民历史上为反抗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和外国侵略者的入侵,曾揭竿而起,进行过多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推进义务教育普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今天,傈僳族人民仍然要进行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斗。
教育推动着民族的进步。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这个大江边的古老民族重新焕发光彩,并与其他民族一道,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在探索贫困地区教育帮扶模式的道路上,依然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