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华衣助学助教基金会“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开展已经有一段儿时间了。基金会聘请的傈僳族文化艺术传承人阿石才老师负责教导孩子们傈僳族歌舞、乐器等。在阿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的进步非常大,民族文化艺术团也已经雏形初现……
图片中的两位小女孩儿分别是来自松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五一班的小莲(化名)和五二班的小芬(化名)。小莲和小芬既是傈僳族,也是表姐妹。当得知华衣助学助教基金会“民族文化艺术团”在整个学校选拔演员的时候,小莲和小芬就积极向老师毛遂自荐,表达了自己想学习“其奔”的愿望。老师看她们两人平时学习很努力,觉得参加艺术团应该不会影响学习,再加上两位小姑娘形象姣好,也适合参加艺术团,便欣然同意了。
小莲和小芬虽是傈僳族,但却并不会弹奏“其奔”等傈僳族传统乐器。不仅仅是小莲和小芬不会,甚至可能高达百分之九十的傈僳族孩子都不会。而这也是中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在汉文化愈来愈强势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等弱势文化逐渐濒临消亡的边缘……我们基金会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这一项目,成立“民族文化艺术团”这一举措,就是希望能为保护中国弱势文化做出一份贡献。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从零基础达到能够上台演出的效果,小莲和小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两位小姑娘的踏实、勤奋,阿老师也是看在眼里。
“她们这两个女娃是弹奏其奔弹得最好的两个。上个星期她们的手指都因为练习其奔长出了水泡,即便这样,她们也没有要休息,而是忍着一不小心就会弹拨到伤口处的疼痛,继续练习。”
阿老师像是在骄傲地夸赞自己勤奋又聪明的学生,却又像是在心疼自己受伤后依然坚持努力的孩子。
我们的工作人员曾问过小莲和小芬,为什么这么“拼命”。她们一致回答说练好了“其奔”,将来才能走出大山去表演,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们无从体会她们所说的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心境,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她们心目中的“外面的世界”。在松坪,很多孩子从来没走出过大山,在他们的视野范围内,山的那一边,依旧是山。孩子们对于外面世界的些许模糊印象,都来自于老师们的口耳描述。
但是我们又很欣慰两个孩子有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想法。因为在松坪,那些曾经辍学的孩子认为放好羊,种好玉米,也能生活下去,实在生活不下去就外出打工。十几岁的姑娘处对象,过个两三年,生了孩子再结婚也没有什么问题。毕竟,他们的父辈就是这样过来的……而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几乎无从谈起“家庭教育”,更不能指望父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物质上的贫穷可以援助,思想上的贫穷却很难扭转。华衣基金会通过一对一资助,解决了很多贫困孩子上不起学的困难;通过建立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当地学校对口帮扶的联系,促进了松坪教育质量的进步;又以与在编教师同等的工资待遇,帮助松坪乡聘请代课老师,解决了松坪师资不足的困境;组织当地优秀教师到南京游学看世界,以老师之口,告诉孩子们外面世界的精彩!
令人感到开心的是,基金会的付出有了回报。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听老师描述了外面的世界后,坚定了想走出大山的决心并为之付出努力。小莲和小芬就是其中两个。相信她们今日所付出的努力,来日都将成为她们人生舞台上光芒绽放的积淀。
华衣基金会“民族文化艺术团”的成立,不仅仅是对弱势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更多的是对陈旧思想的冲击。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团的成立,能探索出更加适合民族贫困地区助学助教的新思路。
(华衣基金会民族文化艺术团团员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