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南雁行公众号
沉寂了很久的公众号,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后续,也是好消息,关于两个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他们。
❂ 8月2日,上啦嘛
我们在木质房屋旁站了很久,终于等到了放羊归来的小珍(化名)。一拨人着实有点浩浩荡荡的感觉,我其实以为我们能说服这个本该坐在五年级教室中的孩子回学校,我以为上学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理所应当。
实际上,劝说过程非常艰难。小珍愿意去承认喜欢学校里的饭菜、课外书、好朋友、球类器材、部分课程,明白上学对于之后工作的重要性,却还是觉得放羊更有趣,固执地选择以羊为伴。
长久的交谈,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们在说,我们不知道她究竟有没有听进去,我们也问不出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拒绝学校。大多数问题,她只是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或者,就干脆保持沉默。
沮丧而去。
❂ 8月3日,米厘
我们见到了16岁的小胡。
小胡家境贫寒,母亲在他3岁时离开这个家庭,目前和父亲以及奶奶生活在一起。其实小胡的父亲很希望他能好好上学,但是他从一年级就开始逃学。小胡被父亲用摩托送到学校,没上两节课就会往家跑,钻进山里,骑着摩托的父亲也追不上他。
常常辍学,导致小胡认识的汉字也很有限。
上七年级时,刚收到资助,小胡却辍学了,一直到现在。见面时,他躲躲闪闪,始终不敢抬头看我们,怕我们再把他“抓回学校去”。
我们与他一同席地而坐,聊了两个多小时。在交谈中,小胡说自己是真的不喜欢上学,但是对于学个一技之长,例如修摩托车之类的,还是愿意的。我们以身边实例启发他可以坚持读完初中然后从事职业教育的学习,因为这样不仅可以顺应自己的兴趣,更能让全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小胡同意了。
❂ 10月31日,南京
我们收到了华衣基金会负责人的反馈,确定小胡已经重返校园,并且有了新的资助人。令人激动的是,固执的、不肯说话的小珍也回到了学校,据说校方一直没有放弃去小珍家走访劝说。
令人激动的是,固执的、不肯说话的小珍也回到了学校,据说校方一直没有放弃去小珍家走访劝说。
雁行西南,深入大山,走访、观察、对话,我们短短一周的社会实践能有怎样的意义与成果?我们能力确实有限,学术积淀不够,思想浅薄,万字的实践报告不知含金量几何。但是我们还是努力对松坪乡的孩子产生一些影响。
比如我们留下的地址,真的收到了孩子们的来信;比如我们的推送,确实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云南省丽江市松坪乡的义务教育现状,让更多的人加入与当地教育事业有关的公益项目中;又比如,松坪乡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的九百分之二,分子就这样变成了零。
从8月初返宁算起,一晃4个月过去了,归来后我们与那片土地的联系越来越少。但就在这个初冬,孩子们全部重返校园的消息让团队的所有成员都为之一振,探索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有效帮扶模式是个艰巨的任务,而我们欣喜地看见自己迈开了第一步。寒意虽在这个夜晚侵袭着我们,但自己却再次感受到今年盛夏,松坪乡那熟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