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1日,华衣助学助教基金会的两位爱心资助人从丽江市区出发前往永胜县松坪乡,看望她们资助的孩子。
驱车进山,是无穷无尽的曲折山路。没有人知道山路的尽头在哪里,能看到的只有蜿蜒曲折,像极了当地纳西族大叔与我们闲聊攀谈时所说的他们的人生和未来。
(永胜县连绵无尽的山和山路)
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出发前服用了晕车药,我们的一位爱心资助人还是出现了不适症状。
“这不是丽宁十八弯,这简直是丽宁一百八十弯啊!”
两位爱心资助人发出无奈的感慨,却也只能忍受着痛苦苦继续前行,就为了能和自己资助的孩子见上一面。
驱车一个多小时,我们便来到了树底小学。树底小学坐落于金沙江畔,是松坪乡离丽江市区最近的一所村小。
我们抵达时孩子们正排队打早饭,今天的早饭是米饭和松坪特有的油茶。我们的资助人一眼就在排队的孩子中认出了她资助的孩子——小梅。
(树底小学的孩子们排队打早饭)
小梅是一位勤劳懂事的傈僳族小姑娘,父亲常年外出打工,难得回来一次,家中只有妈妈和妹妹。作为姐姐,小梅不仅要承担照顾妹妹的责任,更要在家中帮持母亲分摊家务活儿。我们能在这个年仅10岁的小女孩儿身上,看到她远超同龄孩子的成熟懂事。
初见小梅时,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薄外套。然而丽江冬天的清晨很冷,一件薄外套远不足以御寒。小梅在与我们交谈时,冻得瑟瑟发抖。我们的爱心资助人心疼地握住小梅的手说:“她的手好冷。”
(爱心资助人紧握住小梅冰冷的手)
因为家境贫困,小梅买不起厚衣服。即便是那件白色的薄外套,已经脏得变成了灰黑色,小梅也没有脱下来洗过再穿,因为那可能是她在这寒冬里唯一能御寒的衣物。
我们的资助人给小梅带来了一些书籍为礼。从小梅口中我们了解到,她的妹妹因为生病了最近没有来上学,妈妈带妹妹去看病了。她只要一回到家,家里的饭都是她做。很喜欢读书,也热爱劳动。
我们惊讶于一个10岁的孩子,已经懂事到能够独当一面;却也心疼她,承受着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家庭重担。而这,也是松坪孩子命运的缩影。
这里许多学生的父母都是早婚早育,但是这些年轻的父母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心智去承担家庭的重担,最后,他们选择离开家庭,告别大山去城里打工。谁不爱家乡,可总有逃亡,最终苦的,都是孩子。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上课时间。临近期末考试,为了不影响小梅的复习,我们叮嘱她好好学习后便让她去了教室上课。
(小梅和她的爱心资助人合影)
中午时分,我们一行人历经驱车、爬山路,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第二站——松坪乡撒巴子村小。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撒巴子村小崭新的教学楼,这与树底小学破败的教学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同富人区和贫民窟的差距,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同一个乡的学校。
我们另一位资助人资助的孩子叫小芬。小芬是一个漂亮的彝族小姑娘,目前在撒巴子小学读三年级,成绩优异,是班里的班长。
我们从小芬口中得知,她父母离异,家中只有父亲和爷爷奶奶。父亲平常出去打些零工挣钱,爷爷奶奶则在家干些农活儿补贴家用。
当被问及有没有走出过大山时,小芬沮丧地摇了摇头说“没有”。
我们的爱心资助人递上给孩子带的书籍问道:“平常爸爸会给你买书吗?”
小芬开心地回答:“会的,爸爸带我出去玩的时候会给我买书看。”
“那你最喜欢看什么书呀?”
“脑筋急转弯。”
……
(爱心资助人拂去小芬头发上的尘土)
小芬邀请我们去她家里看看,因为她家就在离学校不远处的山上,走过去只需三分钟。
今天不凑巧,小芬的爸爸外出打零工了,只有爷爷奶奶在家。见我们来,便热情招呼我们,拿出凳子给我们坐,这是彝族人热情的待客之道。
(我们出发前往小芬家)
短暂停留,询问了一些家庭情况后,我们决定回学校。临走时,我们与小芬在屋前合影留念。
(爱心资助人与小芬合影留念)
一天之内,我们走完了松坪乡两所学校,也拜访了一个受助孩子的家庭。我们认识到,即便是在松坪乡,教育也存在着差距。在帮扶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上,我们任重道远。我们期待每一个有爱心的您,与我们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