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 | 红石路上见牛羊
发表日期:2018-07-31

本文转载自“南雁行”公众号

清晨的微风

敲打着车窗

青葱的绿叶

沐浴着朝阳

红褐砂石遍地

只道荒无人烟

崇山峻岭中疾步

拐角处惊现人家

2018年7月27日,星期五,这是南雁行团队在云南调研的第三天。由于山路崎岖,路途遥远,团队成员一大早便乘车沿着山路前往今天的调研目的地——鲁地拉镇闷龙河村。云南多高山,鲁地拉镇尤甚,而闷龙河村恰恰坐落在群山深处…汽车沿着环山公路蜿蜒驰行,窗外褐色山林一览无余,泥泞的山路两旁是高崖,是碎石,是休憩的黄牛,是角斗的山羊。不知绕过多少山头,趟过多少洼地,终见炊烟袅袅,丛林深处,便是人家。

我们今天要拜访的地方是勤劳朴实的傈僳族村落。神秘的傈僳族祖辈都生活在这片褐色大地上,以务农为生,每家每户的墙壁上都刻有象征着傈僳族的标志。

很高兴遇见你

小谷(化名)是我们拜访的第一位傈僳族姑娘,我们到她家时,她正在帮妈妈做家务。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陌生人”,小谷显得有点羞怯,不敢大声说话。但是,小谷并不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到短短一刻钟,她便和我们有说有笑起来。小谷目前在村里寄宿学校读四年级,一个星期回家一次,由妈妈接送。在班里,小谷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在山里学校就读的孩子,课余活动并不多,小谷除了下课后和仅有的几个同学一起玩游戏之外,并不会接触到更多的朋友。小谷的暑假已经过去十多天了,除了暑假作业,小谷的日常活动便是和妈妈一起摘花椒(当地人多以此为业),同时也会经常割草喂马。小谷告诉我们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演员,当一个明星,长大后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尤其是大家经常说的丽江和昆明。  

朋友,我来了

小芬是小谷的同班同学,她们的家也相隔不远,但放假以来,他们基本很少见面,更不用说一起玩耍。正如我们所见,这个村子里的同龄小朋友并不多,而且就算放假了也很难聚在一起。由于暑假正值当地农忙的时节,从学校回到家里的小孩子们每天都忙着帮家里采摘花椒以及做其他家务。今天,小谷带我们来到了小芬的家里。小芬与小谷年龄相仿,见到陌生人会主动打招呼,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得益于国家对偏远地区不断加大帮扶力度以及傈僳族人的辛勤劳动,该村大部分人家已经逐渐摆脱贫困,但小芬家还没有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小芬的家目前仍是陈年的木房子,父母已经上了年纪,家里还有一个大几岁的姐姐分担家务。我们见到她时,她正在花椒树下帮父母摘花椒。小芬学习成绩中等,最喜欢科学课,喜欢唱歌。一如村里其他的孩子一样,小芬并不知道山的那头是什么样子,但是她同样想出去看一看,想去看看电视上出现的那些地方。小芬的父亲对小芬以后要做什么并没有仔细规划,但是支持小芬继续上学,希望她好好学知识。

嘿!小男孩

离开小芬家后,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傈僳族男孩(小健)的家里。除了学校的同学,小健几乎没有见过其他生人,我们的到来使他显得格外拘谨与紧张。小健目前在村小学读五年级,而他的哥哥已经上初中了。对他们而言,山里的暑假是枯燥无味的,小健平时会和哥哥一起去摘花椒,逗小狗和看电视可能是他仅有的打发时间的方式。也许是很少与陌生人说话,小健在与我们交流时“点头”与“摇头”是他主要的表达方式。比起待在家里,小健更喜欢待在学校,因为学校有许多玩伴,在课余时间他们会聚在一起打羽毛球、玩各种游戏。小健家是村里脱贫致富的后起之秀,在去年刚刚脱贫,目前已经住上了水泥平房。靠勤劳摆脱贫困在这座村庄十分常见,更难得的是村里的长辈已经逐渐意识到了教育对于下一代的重要性。

到来的理由

土生土长的傈僳族人正靠着自己的双手与汗水逐渐走出贫困,然而,他们何时走出大山呢?何时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呢?即使已经修建了环山公路,他们与外界依然接触甚少。生活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缺乏外界的对比与刺激,人们往往容易感到满足,缺乏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发展是相对的,同时发展又是绝对的,当一种文明仅靠着内部活动和自我消化发展下去,那么对于新的文明而言,它要么被取代,要么被湮没。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时也是文明更迭的阶梯,文化传承与民族进步都离不开教育。作为一支贫困地区教育调研团队,我们跋山涉水,珍惜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目的便是要探求他们在教育方面的切实需要,并希望藉此制定出因地制宜的助学助教方案。在这一片红土地上,坐落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村庄,他们有的缺少教育资源(如教师、书籍、教学设备),而有的村庄缺少的则是长辈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育能让少年一辈获得不同于祖辈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思考,从而重塑他们的思维与生活形态,使其更容易融入现代文明。也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不同的村落,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继而采取合理的措施使其接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这是一段艰难而充满意义的行程,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我们仍会继续前行。